前段时间看了一个系列培训视频,是余世维先生的有效沟通的讲座。在讲座中,余先生通过案例教学的方式,结合自身的经历讲解了有效沟通的一系列问题。看完这个讲座后,笔者希望站在沟通的角度来总结一下相关内容。当然,余先生的讲座中还提了很多关于企业管理、职业素养、商务礼仪等多个方面的内容,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去看一下这个讲座。
沟通是什么
沟通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一种较为正式的信息交换过程,它最大的目标是解决问题。区别于谈判和交流,沟通的目的性非常强。沟通、谈判、交流这三者的本质都是一种信息交换过程。谈判侧重于在保障自身利益的前提下寻求利益最大化,所以谈判是有底线的,就算谈不成也不能触犯底线;交流的社交性比较强,主要是无目的的一种信息交换,有利于增强情感;而沟通从字面角度就可以看出,有水到渠成的感觉,是通过建立渠道,达到目标的含义。因此,沟通的目的性是其显著的特征,通过各种方法去实现目标、解决问题,是沟通时最需要把握的。
当然,在这里区分沟通跟谈判和交流的区别不是为了划清界限,在任何一个过程中都可能包括其它形式。这里强调沟通的目的性主要是人们有时本来是去沟通的,结果可能因为一言不和就忘记了沟通的目的,甩手走人,这就背离了沟通的初衷。
沟通的内含
沟通的内含分为两个层面:第一个层面是就同一问题,双方要互相掌握对方的准确想法;第二个层面是如何让双方达成共识,从而解决问题。就沟通的两个层面来讲,其特点是不一样的,第一个层面主要靠的是信息的准确交换, 第二个层面是在第一个层面的基础上,人的思想问题了。如果双方都准确的了解对方的想法,剩下的其实就是一个求共识的过程。在实际情况中,沟通第一个层面首先经常执行不好,而且第一个层面是有客观规律可循的,这也是本文讨论的重点。
沟通的本质和过程
之前提到沟通的本质是一个信息交换的过程,即通信过程。因为是一个通信过程,因此可以用信息论的标准来展示一下沟通的过程,当然这里不是站在技术角度解读,而是站在人的角度来说明。
如图所示,沟通其实有一个复杂的过程,这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都会影响到沟通的有效性:目标及想法不明确,一定无法有效的沟通;没有准确的表达出意思,也会影响到接收者的判断;采用的方式、中间环节的介入以及沟通的场合都可能使沟通的内容失真,产生偏差;前面都准确无误,接收者无法理解,也不能达到有效沟通。
虽然在实际沟通中,这些过程可能是无形的,也是瞬间完成的,但它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沟通的结果,通过对各个环节的剖析,就有机会解决掉其中的具体问题。
沟通的方法
基于前面的讨论,可以看出想让沟通变得更有效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明确信源:在沟通前,自己的目的一定要明确,如果自己的想法都不明确,无法进行有效沟通。
加强信息编码:增加自己表达的准确性,避免自己的意思被对方误解。比如在实际情况下,沟通前可以列出提纲,对关键点进行演练,避免临场表达出问题等。
强化信源解码:和对方确认自己的想法。因为对方的解码是否正确,取决于对方的理解能力(在信道没问题的前提下),这点己方是无法左右的。但通过和对方的确认,形成闭环,可以加强对信息的准确性的保障。比如在实际情况下,在沟通进行到一定阶段由己方或对方进行总结,看是否有偏差;再如,要求进行会议记录,通过会议记录来验证结果等。
优化信道:有时信道的优劣直接决定了通信是否成功,因此选择适合的信道可以更好的达到有效沟通。比如,有时需要直接沟通效果才好,就尽量减少中间的传话人,避免消息传递有误;而有时直接沟通不方便反而要找一个合适的中间人协助;有些沟通需要面对面的进行才能有效,就避免使用电话、短信等方式;有些沟通需要单独进行,在公共场合进行时可能周边环境就变成了一种强烈的干扰,破坏掉沟通的有效性……总之,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,是极端重要的。
当然沟通作为一种双向的通信过程,如何理解对方的意思也很重要,在这里就不展开了。
沟通能力
谈到沟通,对于沟通能力是不得不提的。沟通能力其实是一种综合能力,它包括了表达能力(语言及肢体)、理解能力、分析判断力、心理掌控能力,甚至组织协调能力等等。通过对各项能力的综合运用,从而达到有效沟通的目的。沟通的目的性决定了,沟通能力本身就是执行力的重要组织部分。PMP培训中也提到了,项目经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沟通,而没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是无法做到有效沟通的。
说到这里,要提到一种典型的现象,就是很多人认为自己沟通能力不行,所以就不想去沟通。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。沟通能力作为一种能力来讲,是可以培养锻炼的,就像从小学吃饭、走路一样,是一点点成长起来的。可能看起来人的沟通能力有强有弱,当然这里不排除天赋因素,但更主要的还是长期以来的积累得来的。沟通的目的是解决问题,因为沟通能力不足而不沟通,通常这不是能力问题,而是意愿问题。
谈了这么多,沟通最重要的还是实践,在实践过程中能否有效的解决问题才是衡量这一切的标准。